央行数字货币:法币光环加持下的货币体系新纪元
- 2020-04-27 浏览:4163
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,央行数字货币正扩大测试的应用场景,以便为日后的正式落地发行做演练。这一准备近五年的重大工程,随着试点消息的曝光,逐渐向外界揭开面纱。我国移动支付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引领世界,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,究竟是现有移动支付工具的“搅局者”,还是能够改变货币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颠覆式革命,答案需交由时间检验。
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、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远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2020年,将因为两件事情而刻入历史坐标,一是新冠肺炎疫情,一是数字货币。基于对货币底层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理解,后者的影响可能比前者还要深远得多。
证券时报记者:根据您的了解,能否用通俗的语言来介绍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?
徐远:央行数字货币并不神秘,其本质就是电子化的现金,是传统的纸媒货币向电子货币转变。
既然其媒介是电子化的,就意味着它是线上流通。线上流通就会带来两个重要特点:一是需要依靠加密技术确保数字货币的安全性,传统的纸媒货币需要通过防伪技术加密,数字货币则需要电子密码学的加密技术做支撑。
二是线上流通意味着现金流和信息流数据可以实时进入数据库,从监管的角度看,现金流就变得有迹可查。理论上讲,使用央行数字货币后,没有监管部门看不到的交易行为,现金流完全可追踪。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货币发行、支付交易行为等都将实时在线。
证券时报记者:对居民来说,使用央行数字货币与现有常用的支付方式有何不同?
徐远:从官方的表态看,居民使用央行数字货币非常便利,都不需要去银行开户,只需在手机下载一个电子钱包APP,绑定自己现有的银行卡,就可以将银行卡里的钱1:1等价转换成央行数字货币。
与我们现在习惯使用的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不同,央行数字货币交易时支持双离线模式。使用支付宝等交易时需要依赖网络信号,没有网络信号就无法完成收付款等交易操作,但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自带的近场通讯功能,在没有网络信号的情况下就可完成交易。
证券时报记者:很多人会将央行数字货币与比特币做比较,您认为央行数字货币与比特币有何区别?
徐远:在我看来,比特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,它更像是数字资产,也有人把它称作数字黄金。货币有两种基本性质——政府信用背书,以及央行可以调控总量以保持币值稳定,这两个性质比特币都没有。总体看,比特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主要在信用基础、技术原理、总量调节、价值稳定、匿名性质和资产属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。
证券时报记者:目前央行数字货币还在封闭式内测阶段,作为一个新兴事物,您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最终能否面向社会落地?哪些机制会保障它的落地?
徐远:央行数字货币并非空泛概念,我认为它将来会对外落地,并慢慢推广铺开。一方面,央行数字货币拥有法币地位,按照法律规定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。我国还可以借助政府部门、行政事业单位等行政体系推广央行数字货币,例如,近期有消息称,苏州相城区各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,工资通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代发的工作人员,将在近期完成央行数字货币数字钱包的安装工作,其工资中的部分交通补贴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。
这个消息看起来只是正在试点测试的小事,但影响很大。这意味着一旦这种内测逐渐成熟完善,可在广大政府部门、行政事业单位,甚至国有企业发放员工工资时,逐步推广央行数字货币,并渐渐取代纸币。
另一方面,央行数字货币所采用的双层运营体系也利于保障其落地。采用这种运营体系的好处在于,央行利用现有的银行体系逐步推广数字货币,而非另起炉灶,后者的推广成本高昂,且风险可控性不如前者。同时,相比于纸币现金,央行数字货币不论是在发行,还是在运输、存储等各个环节都有成本优势,这也利于商业机构、个人等使用。
此外,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中性原则也利于其自身的推广。如前所述,央行并不限定各家商业机构推广数字货币时所采取的技术种类,这其实是采用赛马机制的竞争手段,充分调动各家机构的技术能力,哪家机构做得好,就会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。
证券时报记者: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未来能够顺利落地推广,它能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?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交易行为、金融形态等?
徐远:长远看,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后或会对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。从微观层面看,一是我们将逐步进入无现金社会,但这也取决于智能手机的渗透率。尽管短期之内很难完全进入无现金社会,但可能会先进入结构化无现金的过渡阶段,比如年轻人、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等有望率先使用央行数字货币。
过去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汇,但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后,尽管起初央行数字货币旨在替代M0,但它可能会逐渐演化成M1、M2,随着电子现金的普及,未来存款可能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。就像很多人把支付宝里的零钱转到余额宝一样,未来人们手中可能不会有大量的电子现金,其手机里的电子钱包APP可能会直接链接货币基金账户,人们会选择将电子现金转成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。此外,电子现金也可以替代银行大量的汇兑业务(尤其是小额)。
沿着这个思路推测,未来银行的业务或将大致分为两大类:理财业务和贷款业务,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形态会发生变化。银行的集中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,那些掌握着高技术、大数据库和较强数据分析能力的大银行将更有竞争优势。
证券时报记者:现在多国央行都在研究发行数字货币,若中国率先在全球发行央行数字货币,这对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何种影响?
徐远: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后会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,但前提是人民币本身币值稳定,且被其他国家所接受。相比于纸币现金,数字货币能降低交易成本,以及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居民的使用成本,这将有利于人民币的推广。数字化技术只是能降低人民币在其他国家的流通成本,但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前提,依然是人民币本身是值得信赖的货币。
证券时报记者: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后,除了会带来微观层面的改变外,长远看,您认为还会带来哪些更深层的改变和影响?
徐远:货币底层的变化会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。抛开细节行为方面的影响外,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,将使得人类社会的信息结构、信用结构和监管结构面临分解、重构。过去的数据信息都是分散的、线下的,收集数据、集中成数据库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,数字化货币的出现,可以使得很多交易在线上完成,这就利于将分散的信息变得加速集中化。当越来越多的交易搬到线上后,信息结构会更加完备。
当信息结构变得集中、完备后,人类社会的信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。所有的商业行为、金融交易行为都是基于信用,而信用来自于数据和信息,当数据和信息都存储在数据库有据可查时,信用则更容易建立。也就是说,当有一个很大的数据库可以依赖时,人类社会的信用结构也会重建。
信用结构重建后,也会影响监管结构的改变。所有的监管行为,都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互动,正是因为信息和信用被重构后,监管的办法、手段和效果都会面临重构。
证券时报记者:人类社会的货币体系经历了多次演变,具有国家信用背书的数字化货币的出现,是否会意味着全球货币体系进入新纪元?
徐远:从整个货币史的角度看,目前人类社会的货币体系经历了两个阶段——商品货币、美元体系。起初是用贝壳等珍贵物品作为货币,进入商品时代后逐渐将黄金定为货币,1816年英国最先采用金本位,到19世纪后期,欧美主要国家都采用金本位。
金本位的采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因素。工业革命距今也就200多年的历史,因为有金本位,使得当时欧美主要国家都有通用货币,从而推动市场范围扩大、交易行为大幅增加和技术进步的加快,甚至可以说,因为有了金本位,才能产生全球统一市场,从而推动工业革命的铺开。
人类货币史的第二阶段就是进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体系,这两个体系本质是一样的,都是美元借助黄金逐渐成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基础,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从商品货币向美元体系过渡的中间状态。也就是说,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今,当今全球依然是美元体系,其货币实质是国家信用、美元信用,是商品信用到国家信用的转型。
2020年如果出现数字化货币,在人类货币史上又会有何定位呢?央行数字货币是保持了现有的国家信用,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更好的技术,用新技术“加持”国家信用。因此,我认为,人类货币体系有可能从今年开始,从国家信用转向“国家信用+技术信用”。如果这样,在人类货币史上,只有两年可以和2020年相提并论,一是1816年金本位确立,二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今年人类进入货币史新纪元。
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,有可能推动人类货币体系从国家信用转向“国家信用+技术信用”。作为有国家信用“加持”的法币,央行数字货币正式落地后,推广进程可能会较为顺利。数字货币的普及应用,将对整个社会的商业行为、金融业态、监管方式产生深远影响,甚至会对技术进步、社会变迁产生重要推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