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8凯发

行业新闻 k8凯发 > k8凯发 > 行业新闻

花数字人民币过一天是种什么体验?

分享到:
2024-04-02 浏览:1254

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逐步推进,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稳步扩大,逐渐满足消费者衣、食、住、行等多方面支付需求。

花数字人民币过一天是种什么体验?日前,记者来到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之一——苏州,使用数字人民币体验一天“潮玩”生活,感受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变化。


应用场景不断丰富

当下,老字号纷纷打造“新国潮”,不断焕新消费体验,支付方式自然也不能落后。

蛋黄花生、丁果糖、黑芝麻切片、南瓜子酥……苏州山塘街上的中国老字号糖果店采芝斋里,琳琅满目的苏州传统小吃让消费者眼花缭乱。与传统小吃形成反差的是,店铺柜台前摆放着的二维码立牌,为前来选购的消费者提供时尚且多元的支付选择。

“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吗?”听到记者的询问,收银员很自然地亮出收款码,记者通过数字人民币App扫码支付,支付操作方便快捷。

“开通数字人民币收款近1年来,不少年轻人选择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商品。”这名收银员告诉记者,山塘街上许多店铺都可以用数字人民币支付。

据了解,目前,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已扩大至17个省(市)的26个地区。截至2022年末,流通中数字人民币存量达136.1亿元。

图片1.png 

顾客在苏州山塘街上的采芝斋挑选商品。新华社记者刘羽佳


“碰一碰”满足更多群体的支付需求

记者走进苏州姑苏区一家咖啡店看到,收银台上摆放着一个数字人民币“碰一碰感应区”立牌,这一新颖的支付方式引起了记者注意。

在店员的引导下,记者打开数字人民币App并点击“碰一碰”按钮,手机一靠近感应立牌,便进入了支付流程。

其实,不只手机可以“碰一碰”,IC卡、可穿戴设备等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也可以“碰一碰”支付。

记者了解到,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群体并非只有新潮的年轻人。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,数字人民币在产品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特定群体的现实需求,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降低使用难度,解决老年人、残障人士等群体操作智能手机不便的问题,进一步提升数字人民币的普惠性。


保护消费者的“数字足迹”

苏州留园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,是许多游客在苏州的“必打卡”景区。记者使用美团App预订留园门票,并通过数字人民币进行支付,不需要再到人工窗口排队购票。

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场景早已从线下门店拓展至线上,携程旅行、途牛、美团、滴滴出行等多个应用都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,可满足游客购票或出行需求。

更重要的是,数字人民币可以保护消费者的“数字足迹”。用户可在数字人民币App开通相应平台的“钱包快付”,用户的支付信息将被打包加密处理,电商平台无法获得该用户的支付信息。


无网无电支付带来满满的安全感

你有没有遇到过因手机电量不足而无法扫码出地铁站的窘境?

在苏州市地铁2号线骑河站,记者发现,乘客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SIM卡硬钱包在无网无电的情况下“碰一碰”快速过闸。

消费者在数字人民币App中开通无网无电支付功能,便可打破手机电量、网络环境的制约,在极端情况下正常使用数字人民币。

2022年10月,中国人民银行曾发文指出,要推出多种形态的硬件钱包,探索软硬融合的产品能力,并针对无网无电等极端场景,研发相应的功能。2023年初,数字人民币App增加了无网无电支付功能,并于当年7月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和两家银行携手,推出超级SIM卡硬钱包功能,展现出数字人民币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劲头。

“这样使用数字人民币就如同使用纸币一样,可随时取用。”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人士介绍,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态的法定货币,是数字化的现金,要体现作为现金支付的便利性。虽然无网无电是小众场景,但作为法定货币应考虑在内。


提供更多惠企便民服务

苏州相城区政务服务大厅内,“数字人民币税务新体验”的海报吸引了不少人注意。

目前,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市相城区税务局已经实现了全税费种、全场景、全场所的数字人民币全面应用。截至2023年底,相城区税务局累计共有近2万户次纳税人、缴费人使用数字人民币纳税缴费近200亿元。

据介绍,通过“智能合约”技术,数字人民币在财政、税收、政务等方面大有可为。在预付资金管理领域,数字人民币可有效防范资金挪用,实现透明监管;在财政补贴、科研经费等定向支付领域,数字人民币能限定支付用途,实现对公共资金的全链路监控,提升政府资金效用等。

图片2.png 

苏州市相城区政务服务大厅内摆放的数字人民币宣传海报。新华社记者刘羽佳


不过,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,相较于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,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频率显然不高,还有一些店铺收银员对于数字人民币收银操作不太熟悉。当然,这些都是新型支付方式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,数字人民币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随着应用场景不断丰富、支付体验日趋便捷,期待数字人民币能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,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利、高效的支付体验。

 

 

本文来源:新华网

免责声明: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、交流等非商业目的。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